关注官方微信

规章制度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本科生教育 > 规章制度 > 正文

吉林大学关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指导意见

日期:2019-09-02 点击数: 来源:

为深入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,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《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》《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》和教育部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“双万计划”等有关文件要求,落实《吉林大学关于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 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意见》,高质量建设好一批彰显吉大传统优势和特色的一流本科专业,培养有家国情怀,有品判性思维,懂交流、善合作,有创新、创造能力,不辜负这个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,学校现就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。

一、指导思想

坚持立德树人,突出优势特色,通过本科专业内涵发展,推动新工科、新医科、新农科、新文科建设,着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,构建结构合理的本科专业体系和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,以提升专业内涵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目标和任务,努力建设一批在国内高校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的一流本科专业。

二、建设任务

(一)明确专业定位,突出专业特色和优势  

1.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,依据学校发展定位和办学方向,进一步明确育人理念、服务面向,坚持继承传统、守正创新,强化基础理论和实践训练,突出学科专业优势和特色。

2.依据国家《本科专业类质量标准》和学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,贯彻专业认证理念,科学论证各专业培养目标,明确专业培养要求和毕业标准,推进专业接受国家教育认证。

3.突出学院在本科专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,发挥一流学科对本科专业的支撑和带动作用,实现一流本科专业与一流学科建设的有效联动,更好地促进一流本科专业的内涵建设与高质量发展。

(二)着力深化专业综合改革  

1.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,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,增强创新精神、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,提升毕业生的行业认可度和社会整体评价效果。

2.落实本科专业国家标准要求,按照新工科、新医科、新农科和新文科的改革需要,全面优化人才培养模式,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发展,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全过程,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。持续优化专业培养方案,科学合理设置学分总量和课程数量,增加学生投入学习的时间,提高自主学习时间比例,引导学生多读书、深思考、善提问、勤实践。

3按照以学生发展为中心、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,持续优化专业课程体系,依据专业培养要求反向设计课程体系,以新理念、新形态、新方法引领专业改革和建设。

4.适应拔尖、卓越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需要,探索构建荣誉培养、双学位培养、辅修和微专业培养体系,满足学生个性化、多元化发展需求,增强学生学习的荣誉感和主动性。

(三)全面提升课程建设水平

1.充分发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,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大纲和教学全过程,建设一批课程思政“学科育人”课程思政示范课程。

2.推动课程教学内容改革,优化课程内容体系,增加课程内容的时代性、学术性和实践性。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,积极开展研究性、项目式、案例式教学方法改革,积极采用现代教学信息技术手段,促进传统课堂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。

3.全面构建形成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体系,综合应用笔试、口试、非标准答案考试等多种形式,建立课堂问答、学术论文、调研报告、作业测评、阶段性测试等多种途径的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。

4.培育和建设一批体现高阶性、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线下、线上、线上线下混合、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“金课”。积极利用“互联网+教育”、探索智能教育新形态,逐步实现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在“吉大在线学堂”上线。建设一批创新示范课程、在线名师名课、国际在线课程、校级精品在线课程,推动在线开放课程在国内外公共平台上线,打造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国家级一流课程。

5.推动高水平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。组织编写出版具有国内影响力的高水平教材,传承经典教材,引导学术造诣高、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写核心课程教材,创新教材呈现方式,推进立体化教材建设,增强教材的科学性、前沿性、针对性和实效性。发挥信息技术作用,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开放性网络学习资源,打造适应学生自主学习、自主管理、自主服务需求的网络教学资源和环境。

6.对标国际一流大学相近专业,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,周期性提交专业培养方案国际比较调研报告制度。积极推进课程国际化水平,根据不同专业特点组织开设双语(全英)课程,引进海外优质课程,鼓励理工农医类专业使用海外原版教材。

(四)不断提升教师教学意识和教学水平

1.切实落实教授全员为本科生上课的要求。通过有效的政策约束和激励机制,保证教授全员讲授本科生课程,提倡院士、资深教授等高层次教师到教学一线,为本科生讲授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,提高教授主讲本科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比重。

2.完善基层教学组织建设,发挥系在专业建设和教研室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,实现教研室(课程团队)的教师全覆盖。制定完善相关管理制度,提供必需的场地、经费和人员保障,合理选聘系和教研室负责人,激发基层教学组织活力。

3.推进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。健全教师职业发展体系,合理安排新入职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,通过系统化教学能力培养和科研工作,为高水平教学奠定学术基础。以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为核心,针对新入职教师、中年骨干教师系统开展教师教学能力培训项目,提升教师教学培训参与率。建立中青年教师国内外访学、挂职锻炼、社会实践制度。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,健全青年教师助教岗位制度,承担课堂教辅、组织讨论、批改作业试卷、辅导答疑、协助实习实践等教学辅助任务。

4.建立系统化、制度化的研究生助教体系。建立本科生、硕士生和博士生学习共同体,完善研究生助课制度,发挥研究生对本科生的学业指导作用。

(五)加强实践教学,完善协同育人机制

1.强化学科育人和科研育人功能,推动各学科及时把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,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。发挥高水平教师在指导学生科研活动中的作用,实现科研实践平台全面向本科生开放,支持学生早进课题、早进实验室、早进团队,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。

2.进一步整合校内专业实验室、科研实验室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,建立足够量的创新、创业实习基地,实现科研平台面向本科生开放。

3.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,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,强化创新创业协同育人。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、各个环节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,推动建设一批专业层面的创新创业课程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。

4.增加本科生海外学习交流机会,探索建立与国外大学合作培养机制,提升本科生海外深造率。

5.着力推进与政府部门、企事业单位合作办学、合作育人、合作就业、合作发展,积极引进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教学,推动建设稳定有效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。

(六)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

1.健全专业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,不断改善专业办学条件,提升专业内涵建设水平。

2.严格教学过程管理,规范各环节的教育教学活动,保证教育教学管理规范有序。

3.建立健全学生学业指导服务体系,全面落实班主任、导师制制度,全面建立学科导论课、新生研讨课等学科专业引导性课程体系。落实学业预警制度,予以学生及时有效的指导。

4.注重毕业生培养质量的跟踪调查结果和外部评价。关注学生发展,建立在校生、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反馈制度,充分了解学生诉求和市场需求,每学年开展一次相关调查反馈工作,持续改进专业培养方案,提升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和社会满意度。

三、实施保障

1.明确主体责任。各单位要充分发挥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,科学制定专业建设发展规划,努力将专业建设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。各专业根据学校发展定位、培养目标、学科基础、师资条件和教学资源等方面,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差异性的专业改革建设方案和实施路径。

2.增强质量意识。注重营造改革氛围,宣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,营造先进质量文化,将质量意识、质量标准、质量评价、质量管理等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,内化为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,发挥一流专业的示范带动作用。

3.发挥示范带动作用。定期召开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研讨会、经验交流会、师生座谈会。加强与国内外相近专业的交流与合作,宣传推广专业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优势。总结改革经验,固化改革成果,促进不同学部、不同专业的相互交流和借鉴。

4.加大经费投入。通过项目引导,加强对一流本科专业的经费支持。鼓励学院在一流本科专业方面予以配套经费投入。

5.强化考核评价。建立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考核评价体系,实行一流本科专业考核评价制度。

上一条:植物科学学院秋季学期实习期间疫情防控措施

下一条:植物科学学院大类招生专业大类分流实施细则(试行)束